话真的值这几句代币大实我么多来说钱吗
说实话,OP和ARB确实是Layer2赛道里的尖子生,这点我不否认。但作为一个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发现这里面有几个让人睡不着觉的问题。 很多人总问我:"老铁,Layer2到底靠啥赚钱啊?"我来打个比方:这就像高速收费站。我们把Gas费交给L2是收入,L2再交给以太坊是支出,中间的差额就是利润。据我所知,Arb和OP每月大概能赚100万美元左右,而像Base、ZK这些新秀能搞到200-300万。 前两天我在咖啡厅遇到几个做量化的小伙伴,他们开玩笑说:"这不就是区块链版的收费站吗?"仔细想想还真有点像。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坎昆升级,尤其是EIP-4844升级。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给L2们开了个VIP通道——不用再把数据往以太坊主网挤了,而是传到专门的"Blob区"。这就好比你家门口新开了条地铁线,通勤成本咔咔往下降。 做生意的人都懂这个道理:成本降了,利润就上去了。保守估计,这次升级后L2们的毛利起码能翻倍。不过话说回来,市场竞争这么激烈,这些L2会不会降价来抢市场?我看可能性不小。 现在的Layer2市场特别有意思,大家都在玩"你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"的游戏。OP刚推出Stack,Arb和ZK就迫不及待地跟进。这让我想起当年共享单车大战时的场景——你搞免押金,我就玩免费骑。 最搞笑的是,这些L2都不用自家代币当Gas费。为什么呢?我跟几个项目方聊过,原因特别实在:第一,ETH大家都认;第二,谁愿意收一堆自家币啊,ETH才是硬通货。这就好比开饭店,你肯定更愿意收现金而不是自家的代金券对吧? 现在L2代币的市值已经高得有点吓人了。100亿美元的市值,每个月才200万美元的收入,这PE比茅台还夸张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代币除了炒还能干啥?不能当Gas费,也没有分红,连个正经用途都没有。 我认识几个专业撸毛的工作室,他们一个人就能操纵几十上百个地址。现在的链上活跃度,很大程度就是被这些"羊毛党"撑起来的。这就跟电商刷单一个道理,看着热闹,实际含金量有多少? 坎昆升级确实会带来转机,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:降低手续费能吸引多少真实用户?新增用户的收入能不能弥补手续费下降的损失?这些现在还都是未知数。 作为一个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老韭菜,我的建议是:可以关注,但别太当真。市场总是这样,当所有人都觉得某个赛道稳赚不赔的时候,往往就是风险最大的时候。Layer2的商业本质:一个"雁过拔毛"的生意
坎昆升级:一场L2们的集体狂欢
同质化竞争:大家都在抄作业
估值泡沫:撸毛大军撑起的虚假繁荣
未来展望:机遇与挑战并存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NFT的绿色革命:MUD如何为数字艺术注入环保DNA
-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震荡中的机遇与风险
- 比特币真的要崩盘?机构减持背后藏着这些猫腻
- 惊!神秘巨鲸狂砸9亿狗狗币进币安,市场要变天?
- 稳定币如何在亚洲金融市场开疆拓土?香港峰会大咖这样说
- 以太坊迎来黄金时刻:机构疯抢、ETF火爆,十年大牛市真的来了?
- BiHelix Transcription震撼登场:解锁比特币的隐藏潜能
- 香港稳定币新政:KYC不是终点 而是巨头游戏的开始
- 韩国加密之旅:30位亲历者的真实见闻与思考
- 加密货币市场疯了!比特币突破12.4万 以太坊距离新高仅一步之遥
- XRP诉讼风波终落幕:市场狂欢背后隐藏哪些机遇?
- 币圈周记:当经济数据遇上加密狂欢
- NFT元数据挖掘:解码数字资产背后的财富密码
- 以太坊狂飙:Vitalik重返富豪榜,ETF助推下暗藏哪些风险?
- 15年了,为什么加密世界还没诞生国民级应用?
- 币圈风云:比特币阴跌背后,以太坊异军突起
- 2025年9月:区块链圈子的疯狂与理性
- 加密市场狂欢夜:比特币突破12万大关,我们该狂欢还是警惕?
- 币圈惊魂夜:当数字黄金突然变成烫手山芋
- 比特币的十字路口:2025年市场四大困局深度解析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