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宙热距离多远我们理想元宇潮退去
说实话,每次听到那些元宇宙发烧友眉飞色舞地描绘未来图景时,我都忍不住想笑。他们信誓旦旦地说,不出几年,我们就会戴着笨重的VR头显去买菜、相亲、上网课,仿佛虚拟世界明天就能取代现实生活。这种狂热不仅存在于Meta那些年薪百万的高管中,就连我LinkedIn上那些顶着"Web3先锋"头衔的朋友们也在重复同样的论调。 记得去年看到皮尤的调查数据时,我着实吃了一惊——超过半数的科技精英居然相信2040年前元宇宙能融入日常生活。但作为亲眼见证过.com泡沫和加密货币过山车的过来人,我太清楚这种集体乐观能维持多久了。就像追了三年还没更新的美剧,观众的耐心迟早会耗尽。 看看现在市面上的元宇宙产品吧,简直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电脑市场混战。Roblox和《堡垒之夜》本质还是游戏;Decentraland那帮人整天把区块链挂在嘴边;Meta的Horizon Worlds倒是想包罗万象,可每次我戴上他们的头显都晕得想吐。更别提那些品牌搞的"元宇宙体验",去年某邮轮公司推出的虚拟看船服务,活像20年前的水平,连我70岁的老妈试了都说"这还不如手机上看图片清楚"。 不过话说回来,企业级应用倒是给了我不少惊喜。微软Teams的Mesh虽然用着像早期版本的Zoom,但确实帮我们公司省了不少差旅费。安永的调查显示,八成用过元宇宙的企业都尝到了甜头,这让我想起2000年时大家对电子商务的质疑。记得当时我任职的零售公司老板看着亚马逊的财报直摇头:"网上卖书能成什么气候?"结果呢? 我特别喜欢拿《堡垒之夜》的虚拟演唱会举例子。Travis Scott那场演出吸引了1200万观众,比线下体育场多出几十倍。现代汽车在元宇宙里卖虚拟概念车,巴宝莉推出数字时装——这些案例都在证明,品牌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,探索这个新世界的可能性。 但问题就在于,现在的元宇宙就像个胃口巨大的饕餮。渲染一个虚拟世界要消耗的算力,足够把我老家整个县的电脑都烧冒烟。去年我参加某个元宇宙展会,光是加载场景就等了15分钟,最后因为显卡过热死机了。这体验,别说我妈了,连我这个科技媒体主编都想骂人。 好在情况正在好转。GPU价格终于开始回落,云服务商们也纷纷降低报价。最近试用新版Quest Pro时,我发现延迟明显改善了。这让我想起2007年iPhone问世时的场景——第一代产品槽点满满,但谁又能预料到智能手机后来的爆发? 有人唱衰说元宇宙泡沫破灭了,我倒觉得这是必经的阵痛期。任何颠覆性技术在走向成熟前,都要经历这样的质疑。记得2001年互联网寒冬时,多少人断言电子商务永远成不了气候?现在回看只觉得可笑。 元宇宙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,虽然走得跌跌撞撞,但方向是对的。我们需要给这个领域更多时间和耐心,让技术沉淀,让生态完善。也许用不了到2040年,当VR头显变得和智能手机一样普及,当虚拟会议和现实会议一样流畅,人们会惊讶地发现:原来元宇宙早已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。 所以对于那些急于下结论的人,我想说:别急着判死刑。互联网从诞生到改变世界,也花了二三十年。给元宇宙一点时间,它或许会还我们一个惊喜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
商业应用:黑暗中乍现的曙光
技术瓶颈:拦路虎还是垫脚石?
黎明前的黑暗最是难熬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机构为何对加密世界望而却步?Fireblocks CEO道出残酷真相
- 深度剖析Celestia空投代币TIA的潜在价值
- 11月1日:比特币与以太坊关键行情解析
- 零知识证明项目开发陷阱:那些看起来多余的电路约束真的可以删吗?
- 数字货币市场遭遇过山车行情 比特币失守3.5万关口
- 当NFT市场遇冷时:买家人数激增背后的真实信号
- 比特币投资心理学:为什么你总是被主力割韭菜?
- dYdX独立建链:一场去中心化的自我革命
- 市场情绪过山车:PPI数据引发的暴跌到底在玩什么把戏?
- 11.27数字货币市场观察:BTC/ETH实战分析与交易心得
- 当智能座舱遇见全息黑科技:这家创业公司凭什么获得车企疯狂押注?
- 比特币十月行情:暗流涌动的牛市前奏?
- 比特币市场观察:在动荡中寻找平衡点
- 比特币强势反弹:数字黄金重新闪耀26,000美元高地
- POLYX上演惊人反弹!机构级区块链代币单周暴涨60%的背后
- 市场波动加剧 交易员该如何应对?
- 从Surf Protocol看衍生品市场的革命性突破
- Ren代币投资指南:跨链黑马还是泡沫陷阱?
- 零成本挖矿新机会:Frame公链测试网NFT铸造全攻略
- 柴犬币(SHIB)迎来关键转折点:0.00003美元目标价或成现实
- 搜索
-